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土生土长的于都人 你能说出几句客家母语

    信息发布者:cweim2017
    2019-04-12 23:59:17   原创

    土生土长的于都人 你能说出几句客家母语


    1.png


    滴滴子粪几子

    食饱毛事做啊

    外拿你里虚撩

    土生土长的于都人

    对这几句话不陌生吧

    但是现在

    走在于都的大街小巷

    身边的孩子都开始讲普通话了

    这看的小编心里一紧

    于都话是要消亡的节奏?

    在外上大学时

    班上也有几个于都老乡

    但是从来不会用于都话交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虽然都是于都人

    我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语音语调完全不一样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用于都话说“干什么”

    可以是:屋子该、屋马盖、屋挠累

    现在于都

    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一家五口都是于都人

    小孩只会讲普通话

    小朋友不会说于都话

    也不是一天两天造出的

    孩子不学方言

    老人在学普通话

    大多数小朋友在上幼儿园之前

    主要让爷爷奶奶带着

    尽管家里人都会于都话

    但没有刻意教孩子说

    老人却尝试学着讲“于都版”普通话

    用不熟练的普通话加上地道的方言

    孩子们尽管能接触少量于都话

    也依然不会说

    父母无所谓

    孩子不愿意学

    年轻一代的父母

    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特长

    对于他们而言

    掌握一门外语比学于都话更重要

    而语言只是一种交流方式

    现在人人都讲普通话

    也没必要再刻意学习于都方言

    甚至有的认为说于都话

    是文化素养低的一种表现

    听得懂于都话

    但是不会说

    也有从小跟着爸妈长大

    家里长辈沟通会用于都话的

    但在学校长期说普通话

    回家也懒得改回来了

    长辈们说的于都话都能听懂

    但是就在要说的那一瞬间

    忽然就忘了该怎么用于都话回应

    还是觉得说普通话顺口多了

    现在的城市长得越来越像了

    一样的高楼一样的街道

    一样的装扮还说着一样的话

    那些代表地方文化内涵的语言

    却渐渐走向统一

    和于都人说于都话变得越来越尴尬

    难以想象不久的将来

    当我们在外拼搏回到家乡

    和亲朋好友扯扯家常时

    却发现年轻一代的于都人

    早已不会说于都话

    小编觉得学习于都话还是很有必要的

    毕竟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可别让它在我们这里消失了

    那这些简单的于都话你还会说吗?

    艾(我) 呢(你)牯(他、她) 

    冇(没) 打蛮(挺得住) 

    灶前(厨房) 楷水(挑水)

    食夜晡(吃晩餐) 上岽(上山) 

    打赤博(没有穿上衣)

    于都话与普通话词汇相同的地方很多

    但无论在词形还是在词义方面

    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于都话的内涵意义你了解吗

    单音词:被(被子) 皮(皮肤)  地(坟墓) 禾(稻子) 衫(衣服) 雹(冰雹) 岽(山顶) 坳(山窝) 屋(房子)

    一词多义:眼:在南客家方言中,“眼”除了指眼晴之外,凡“孔”、“洞”的意思都称“眼”。例如,木板上的孔、衣服上的孔、纸上的孔、墙上的洞等等,都叫做“眼”:又如人体上的“耳朵眼”、“量公眼”、"肚脐眼”、“屎眼”"(肛门)等等。此外,"眼”还可当量词,如"一眼井”、“一眼塘”等等。

    同义词:在于都方言中,存在着相当丰富的同义词,如:买:方言除了用“买”表示购买的意思之外,还根据购买对象的不同而采用其它的说法。例如:称盐(买盐)、籴米(买米)、舀油(买油)、斫猪肉(买肉)、剪布(买布)、点药(买药)、捡豆腐(买豆腐),在这里的称、籴、舀等都是买的意思。

    收:方言除了用“收"表示收获农作物之外,不同的作物又有不同的说法。例如摘木梓(收茶子)、捡豆子(收豆子)、扒花生(收花生)、扳夢ト(收萝ト)、割油菜(收油菜)、打黄麻(收黄麻)、挖荸荠(收荸荠),在这里摘、捡、扒等都是收的意思。

    古老词汇:有些古语词,在普通话中已经不使用了,但是在咱们于都话中却依然还在使用。于都话称黑色为“乌”,乌为古语词。《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身披乌衣,手执末耜,以率将士"(身上坡着黑色的外衣,手里拿着耕地用的农具,做将土的表率)。称脸为“面”,面为古语词。《战国策赵策四》:“老妇必唾其面”(老妇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称稻子为“禾”,禾为古语词。张民《打麦》诗:“麦秋正急又秧禾”(麦子收获正忙的时候水稻又要插秧了)。称绳子为“索”,索为古语词。司马迁《报任安书》:“关木索,被華楚受辱(戴上刑枷,用绳子绑着,被鞭子抽打,蒙受耻辱),称吃为“食”,食为古语词。《礼记大学》:“食而不知其味”(吃东西不知道其中的味道)。

    于都消失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多了,但是任何东西消失,都抵不上于都话消失令我们心痛,小编希望于都话能够永远传承下去。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